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元素是如何被《怪奇物语》重新搬上银幕的?

Fashion | 01 06 2018

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元素是如何被《怪奇物语》重新搬上银幕的?


翻开这本字典,解读潮流深层次知识



The Synths and Sci-FiMovies

 

《怪奇物语》第二季的回归,令到大家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这个八十年代的科幻故事上。片头音乐的响起,紧张神秘的气氛也再次同步回归。这部极致地致敬了八十年代文化的连续剧,在流行文化上都非常出色地还原了八十年代的复古氛围,包括八十年的音乐。这里不得不提到,八十年代和Synth(电子合成乐)之间的关系,或许你们已经发现,这些Sci-Fi(科幻电影)都有着特别风格的配乐,而不少的SF中都运用了不少电子合成乐作为电影配乐,各位不妨和我们一起,感受这趟科幻音乐旅程。

  


The Synth Sounds of

Stranger Things

 

近几年几乎每个领域都在开始复古回溯20世纪末的风潮,试图逃避这个过于消费主义的当下。而去年由 Millie Bobby Brown 主演的《怪奇物语》(Strange Things) Netflix播出,恐怕没有人会否认,它成为了这股复古热潮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杜夫兄弟(Matt Duffer&Ross Duffer)创作的优秀剧本,构造了一个拥有属于八十年代独特氛围的科幻恐怖故事。去年1027日第二季的开播人气不减,也再次把这部美剧拉到了视野中心。《怪奇物语》里玩了不少有趣的梗,很多细节都刻画出强烈的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符号。不过为了达成电影里的复古基调,电影背后的声音设计团队和配乐的制作者也功不可没,仅仅是片头的音乐,就已经足够唤起观众对那个年代的共鸣感。

 

剧中的配乐主要由组合S U R V I VE的成员Kyle Dixon Michael Stein制作。而从他们为《怪奇物语》所创作的音乐,不难发现他们受到德国电子音乐组合Tangerine Dream(橘梦乐团)和JohnCarpente的电影的影响。

 


配乐的制作者 Kyle Dixon Michael Stein 大量使用了一种叫做合成器(synthesizer)的乐器来制作音乐,虽然合成器本身的发明时间出人意料的早(远在1897年,就已经有成熟的加法系统的合成器),但直到六十年代末才开始出现在比较大众的流行音乐里。不同于原声乐器和依赖拾音器的电声乐器,合成器在发声原理上,从最基本的“震荡发声” 开始就是全部在纯类比信号的电路上完成,是完完全全真正意义上的“人造的声音” ——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科幻,比起乐器也更像是科学仪器,也难怪会成为当时众多科幻电影里配乐的主角。而且合成器不仅可以模仿现有的乐器、或者自然界的声音,更能创造出无限可能性的新音色,极大地扩展了音乐家在创作上的可用元素。

 


但在当时合成器还是个非常昂贵且难用的乐器,离近年来的音乐热词“synthpop”所在的时代还有点距离,直到1983 Yamaha 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集成的FM(调频)数字合成器 Yamaha DX7,大大扩充了不同于先前合成器的可能性,才真正意义上在众多音乐中流行起来。今天,合成器的种类越来越多,成为了音乐制作行业的标准设备之一,在流行乐、摇滚乐、电子舞曲里,它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Movie in 80s

 

— 1963 —



Doctor Who

 

虽然本章节的标题叫做 “Synth& SF Movie in 80s”,但实际上合成器第一次出现在影视作品里,是六十年代在BBC(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Doctor Who)。

 

《神秘博士》讲述的是一名自称 “TheDoctor” 的无名男子——实际上是叫做 “时间领主(Time lord)” 的外星种族——用他伪装成20世纪50年代英国警亭的时间机器TARDIS,带着人类伴侣穿梭时空拯救世界的故事。这部电视剧在开播之初就以廉价的成本却能拍出充满创意的剧情出名,虽然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停播,但不可思议地从1963年持续拍到了今天,所以很多英国人从小看到大,以至于电视剧本身成为了英国流行文化中相当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而最初让这部电视剧广受好评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前卫的电子音乐配乐。和《怪奇物语》一样,《神秘博士》的片头曲被人津津乐道,甚至成为了这部电视剧本身的象征;每一季稍加改编,也延续用到了今天。片头曲由 Ron Grainer 作曲,经过 Delia Derbyshire 之手,变成了充斥着减法合成器音色的诡异旋律,不光 Grainer 第一次听到时没反应过来是自己作的曲,播出之际还因吓到了不少小孩而接到了妈妈们的投诉。除了合成器的主体基调,Derbyshire 还在里面加入了一些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ète)的技术,用磁带的剪辑、控制磁带的播放速度来循环一些敲打钢琴琴弦、小提琴拨弦、白噪甚至是锅碗瓢盆的声音,更增加了神秘色彩。直至今日,这首片头曲也是公认的合成器音乐和商业音乐史上重要的一笔。


— 1982 —



Blade Runner

 

提到八十年代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总是不得不说的,今年十月续作电影《银翼杀手 2049》上映,这个老名字也终于又一次变得引人注目。82年的上映的电影版改编自Philip K. Dick 在68年所著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Dream of Electric Sheep?),以其压抑晦涩的氛围和缓慢的节奏,构建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赛博朋克世界。


 

有趣的是,《银翼杀手》刚上映时饱受批评,但几乎所有人都对配乐赞不绝口,并在1983年荣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和金球奖最佳配乐的提名。电影配乐由希腊作曲家 Vangelis 制作,作为一个深受摇滚和爵士乐影响的作曲家,却选择合成器作为这部科幻电影的音乐主体。不同于《神秘博士》,在八十年代合成器和电子音乐的应用意境逐渐成熟,有了独立的制作体系,在《银翼杀手》中对合成器的使用就显得不那么“实验性质”。比如使用音序器来做短促的 pluk(一种合成器音色)琶音,用滤波器来调整贝斯音色得到嗡嗡声,以此增加紧张感;简单的失谐技术把原本刺耳的锯齿波形的音色变得温暖深邃,与原声的弦乐器合为一体得到的仪式感;基于减法合成器——在当时减法合成器还是主流——稳定而有厚度的音色,把它作为长线条的低频,也从听觉上让人能够沉浸在压抑的环境气氛里。在电影上映的十年前,一种叫做新世纪(New Age)的音乐风格诞生,Vangelis 也跟上了这股潮流,把原声乐器和合成器结合得充满了细腻的情绪。

 

借用一句音乐网站musicoutfitter对此片配乐评论:“基于情感上和不稳定的特性,《银翼杀手》的配乐以丰富、有特色的声音表现诸多冲突(纷争之于和谐,光明之于黑暗)。”


 — 1984 —



The Terminator

 

1984年《终结者》(The Terminator)系列的第一作上映,在当时登上美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冠军位置足足保持了两个星期——比起《银翼杀手》的晦暗基调,《终结者》通俗易懂又刺激的观影体验更能吸引大众。这个讲述未来人工智能系统 “天网” 与人类打架,不约而同把机器人送回过去搞事的故事,成功兴起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流行文化。

 

配乐也跟《银翼杀手》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银翼杀手》的配乐是学院派作曲家的作品,而《终结者》的配乐则更像是一支摇滚乐队。实际上,配乐制作者 Brad Fiedel 也的确几乎全是以乐队形式现场录制的,加上大量合成器的使用,使得不少曲目听起来有了 synthpop 的影子和浓厚的 cult 味。主题曲用了非常特殊的13/16节拍,这个实验性质的节奏其实是在意外中得到的,但Fiedel 认为它很合适,也把旋律反复用在其他的曲目中,在电影里的不同场景里衬托不同的情绪:比如在Reese去世时用了一个节奏放慢的版本,而在两人发生性关系时则变成了钢琴曲。这使得配乐拥有了共同的主题,也成为了电影的一大象征。


 

2016年,口味刁钻的音乐评论网站给了这张原声大碟 8.5/10 的评分,认为 Fiedel 对主题的反复运用和改编创造了连贯的故事性,把影片的情绪连结在了一起。

 

Fiedel 本人对他这次的配乐形容为 “一个机器人大汉与他的心跳”。

 

— 1984 —

 


1984

 

改编自1949年英国左翼作家 GeorgeOrwell 的同名政治小说,《1984》作为本章节下提到的电影里主题最严肃的——一个拥有政治题材的反乌托邦科幻作品——但配乐却是最通俗的,如果说《终结者》就有了 synth pop 的影子,《1984》则是完完全全直接 synthpop,甚至远超于 synthpop 了。


 

主要的配乐制作者为Eurythmics,一支由Annie Lennox 和David A. Stewart 组成的双人乐队。两人颇为考究地取材了原作小说和电影里的声音设计:比如曲目 “IDid It Just The Same” 就取自原著中主人公 Winston Smith 描述如何犯下“性犯罪”——在跟一个五十岁的娼妓做爱时说的话;曲目 “Doubleplusgood”中的女性语音则直接采样了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监视荧幕中的女性播音员的声音。

 

Stewart 把这次的音乐描述成 “Kraftwerk与非洲部落与 Booker T. & theM.G.’s 的融合”。集电子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为一体的配乐,在这样一个不强调 “科技” 的科幻电影里,这种平易近人的音乐反而充实了电影本身的荒诞气氛。

 

实际上导演 Michael Radford 最初是反对使用这种电子流行音乐,而偏向于使用管弦乐来做配乐的,甚至在先前就邀请作曲家 DominicMuldowney 做了一套。结果在维珍影业(VirginFilms)的坚持下,这些管弦乐只用了一首,在电影中的VictorySquare才出现。导演、维珍影业和不同的配乐作者为此大吵了一番,甚至发行了不同剪辑和配乐版本的两版电影。


 ———————————————


Know more about it

 

毫无疑问,有了前人的尝试,合成器在科幻电影里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频繁。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诞生了更多不一样调制方式(modulation)的合成器种类,也带来了更多的音频处理方式,使得合成器的使用在变得复杂、拥有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变得更加高效。影院的设备更新换代,电影观看方式的改变,也使得科幻电影在听觉表现的维度上有了更多需求,而合成器则更容易完成这种需求。与此同时,电子音乐也逐步崛起,合成器在流行音乐中越来越普及,不只是科幻电影,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或多或少都使用了这些作为配乐,也就自然离不开合成器了。

 

Star Wars

 


早先最直接的例子,恐怕是《星球大战》(Star Wars)早年三部曲中被世人津津乐道、称得上传奇的声音设计。尽管这部经典科幻系列作品在配乐上并没有使用任何电子乐器,John Williams 主题鲜明的管弦乐意境足够衬托其庞大的故事,但如此一来在听觉上强调科幻感的任务就全部放在声音设计上了。



比如挥动激光剑的声音和镭射枪的声音——它们几乎成了这部影片的标志,比如小机器人 R2-D2 说话的声音:声音设计师 Ben Burtt 使用了 ARP 2600 合成器的声音来使它听起来更电子化,又加上了自己的口哨声来赋予它动物的情感。一些在空旷场景下的环境噪音,也来自于例如 Kyma 之类的合成器系统。


电影中激光剑挥舞的声音,还有R2 - D2 的声音都离不开合成器的制作


也通过把自然界的声音录进数字波表合成器来修改其声音特点,做出独特的效果。最新一部的《星球大战》又准备上映了,不知各位做好入场观看的准备没有?

 

Arrival


 

当然合成器变得不再小众新颖,更多的电影也会使用合成器来与管弦乐搭配构建声音世界。也是最近的电影,《降临》(Arrival)的配乐则具有强烈的极简主义听感,与电影里的视觉设计——例如哪些几何至上的八爪怪的飞船——构成统一。极简主义音乐的鼎盛时代,也源自于合成器和音频技术的发展,使得作曲家可以更简单的循环一段同样的音乐素材。多次出现的曲目 “Arrival ” 里,管弦乐就变成了简单的铺陈,合成器构成的厚重低音和节奏,以及重复的人声采样,颇有当年极简主义作曲家 Steve Reich 作品的特征,也非常适用于塑造电影里传统美学和未来感的交融。在另外一些曲目里,例如 “Explotion” 则使用更简单的合成器元素来制造纯粹的音色听觉。

 

Blade Runner 2049

 

配乐制作者 Bnejamin Wallafisch 在使用 Yamaha CS - 80


今年上映的《银翼杀手 2049》(Blade Runner 2049)更不用说,在82年的版本里,新潮的几乎没有原声乐器的合成器配乐红极一时,对奠定电影的氛围基调起到了极大作用。自然而然的,《2049》的导演和声音设计团队也极为重视听觉的内容,声音总监Mark Mangini 认为他们 “有责任追随第一部鲜明的听觉特征”。



考虑到想要向82年的声音氛围致敬,直接从老版的配乐里寻找灵感,甚至直接使用了当年 Vangelis 为其制作配乐时主要使用的合成器Yamaha CS-80,这台合成器创造的强大缄默的声音给《2049》的配乐带来了与老版一样的自由感。这些听感使得《2049》在听觉上很熟悉,但又非常不同。

  

Her

 


想起一部主题更加感性温柔的科幻片《她》(Her),虽然是在讲述近未来的故事,但电影的气氛更接近于当下的生活环境。虽然同样是以原声乐器占主导,但艺术摇滚乐队 Arcade Fire 为其制作的配乐,也展示出合成器温暖的一面。比如曲目 “Milk& Honey” 里仅仅用特殊调制方法制作的金属质感合成器音色填充整个音乐空间,却悲伤而有力,或许没有更好的声音能够配得上这样一部电影的独特忧郁气质了。


以未来人工智能作为主题的电影 Her,以合成器为其制作配乐最合适不过

 

The Synthpop

Bands

 

Synthpop 的定义其实并不狭义,它还有些其他的名字:electropoptechnopop。指的是以合成器作为音乐中的主体创作而出的流行音乐。音乐历史上,也有不少将synthpop风潮带起的经典乐队。

 

Kraftwerk

 


在七十年代成立的德国乐队 Kraftwerk 在电子乐宏大且迅速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他们音乐中所创造的音乐技巧和设备配置,甚至成为了日后电子音乐制作者的标准之一。全部使用合成器、采样器之类的电子乐器,与传统音乐彻底背道而驰,其流行性也给了当时的实验音乐家当头一棒,赋予了合成器这一乐器本身在流行音乐中更多的意义。从早期还有krautrock的影子,到之后吸取new wave的特点成为自成一派的风格;从早期带有人类温度的主题,到之后变得冷酷机械——甚至宣称自己是机器人(“The Robots”)。

 

Kraftwerk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也体现在现场演出和专辑的视觉设计上:比如“TheRobots 的现场演出,把肢体动作减少到了极致,以至于演到一半总是偷偷换上表情呆滞的模特似的机器人也毫无违和感。

 

 

Yellow Magic Orchestra

 


Y.M.O. 也总是 synthpop 这个话题里避不开的谈资,1987年还年轻的坂本龙一、高桥幸宏和细野晴臣组建了这支乐队,从第一张同名专辑开始就显现出其独一无二,正如它的名字“yellowmagic”,是细野晴臣对其音乐的比喻——既不是白魔法也不是黑魔法,而是属于亚洲的、黄种人的电子流行音乐。当时日本的大多流行乐队还是以学习欧美音乐为主,倒是 Y.M.O. 发行第一张唱片后反而受到了欧美地区的热捧,也影响了欧美音乐之后的发展;并且不同于KraftwerkY.M.O. 的音乐更有人味,总是有着细腻的情绪。随着人气的逐渐上升,到80年他们已经成了日本最受欢迎的乐队,在销量和排行榜上都创下了新高,成为了日本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DuranDuran

 


1978年成立于英国伯明翰,DuranDuran从最开始还被人认为另类不可接受的音乐,到1984年已经成为了主流音乐里的巨星。John Taylor Nick Rhodes 是乐队最早的组建者,但经历成员的更替,乐队分裂重组,最后成员才稳定下来: TaylorRhodesRoger Taylor Simon Le Bon。乐队成立之初正赶上了 new wave new romantics 浪潮,却并不受这两派人士的待见,只在一些夜场酒吧演出,但以其大胆的合成器使用和独特优雅的造型已经积累了一定人气。直到1981年在EMI发型了第一张同名唱片,同时有三首歌都登上了榜单,一直维持了118周。他们在MTV(全球音乐电视台)发布的MV也以其标新立异的拍摄手法而引人注目,甚至成为之后MTV众多导演借鉴的对象。

 

OrchestralManoeuvres

in the Dark

 


英国乐队OMD的前身是同样为 synthpop 乐队的 The ID,之后键盘手 PaulHumphreys 和贝斯手 Andy McCluskey 分离出来才组建了OMD,日后陆续有其他成员的更替,但只有McCluskey一直留在乐队里。作为一支深受先锋音乐家 Brian Eno Kraftwerk 影响的乐队,其作品也富有这些新潮的理念,大胆冒险地把声音实验和非主流的素材(例如爱尔兰风笛)放进作品里。所以最开始这支乐队还非常先锋另类(例如83年的专辑“DazzleShips”),直到84年才制作了更简单流行的专辑“Junk Culture”,但也还是在尝试当年新颖的数字采样技术,使得整体音乐基调十分特别。名曲“If YouLeave 成为了日后 newromantics 音乐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Yello



这支瑞士乐队的组成有点奇怪,本来在七十年代末,Carlos Perón Boris Blank 两个乐手组建了 yello,没过多久突然加入了一个百万赌徒Dieter Meier,来给乐队写词并作为主唱。后来 Perón 离开乐队搞起了个人项目,Meier Blank 倒是把这个乐队延续到了今天,到2016年还出了新专辑。Meier 低沉暗淡的嗓音可谓 yello 的一大特色,由于对节奏声部、奇特采样声音和合成器的依赖,他们的音乐也更偏向于 dance music。最耳熟能详的作品大概是85年的单曲“Oh Yeah”,在电影《春天不是读书天》(Ferris Bueller's DayOff)、《成功的秘密》(The Secret of My Success)、《美国派:索爱天书》(American Pie Presents: The Book of Love)和《K-9》这些跨度超过20年的电影里都被引用,可见其流行程度。

 

Eurythimics


 

Eurythimics1980年由 Annie Lennox David A. Stewart 组建,是一支从 krautrock new wave的潮流中诞生的英国乐队。1981年他们大张旗鼓地发型了第一张专辑“In the Garden”,但销量惨淡,可两年后的专辑“Sweet Dreams (Are Made ofThis)” 却取得了几乎说得上是全球性的成功,标题同名曲传唱到了世界各国,专辑也被收录到了 RobertDimery 所著的《死前必听的1001张专辑》。84年拿下了MTV音乐录影带奖的最佳新人奖,87年又拿下了格莱美的最佳摇滚表演奖,到了99年全英音乐奖又给了个杰出贡献奖。乐队经历了多次解散重组,风格不变,热度不变,至今已经卖出了 75,000 份唱片。去年《X战警:天启》(X-Men: Apocalypse)中,快银出场时候到了《Sweet Dream》作为配乐,也令到Eurythimics再次被大家认识。

 

Pet Shop Boys


 

宠物店男孩是又一支80年代在英国组建的 synthpop 双人乐队,成员包括 Neil Tennan Chris Lowe。他们几乎是最成功的英国双人乐队之一:3次夺冠全英音乐奖,6次格莱美提名,8Billboard冠军曲,在英国单曲排行榜中拥有42首前三十和22首前十和4首最佳单曲,超过5亿的全球唱片销量,除此之外还有超过50次其他音乐奖项的提名。

 

他们的音乐总是反潮流,却又总是被定义成他们抵触的音乐类型。早年他们曾公开表明讨厌乡村音乐和摇滚音乐,并以反摇滚与跳舞音乐的特征而闻名。而在轻松欢快的旋律和自然的曲风下,却是有些深刻冷漠的演唱,在MTV里也颇有黑色幽默,这种冷峻神秘的印象也为人们所吸引。



-👋-

Yoho!Now

潮流就是现在,分享有趣新鲜男女生世界观。

Yoho!Boys Yoho!Boys

关注我们

  • SHOW
  • 新浪微博
  • 微信
  • facebook
  • instagram

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隐私条款 意见反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5 南京新与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ICP备09011225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132号